气候变化或会改变疟疾发生机制
发布者:ccc  发布时间:2011/10/20  阅读:2845
    

    温度是疟疾以及其它蚊子携带疾病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观察月度或者年度平均温度的研究人员却没有简单看待这个问题。按照宾夕法尼亚州昆虫学家马修?托马斯(Matthew Thomas)的说法,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而这会给寄生虫带来更显著的影响。他说:我们需要更确切的环境和生物学数据以了解气候变化将如何对疟原虫带来影响,我们需要从蚊子的角度来了解温度。
  除了血液传播,人类不会直接互相传染疟疾。雌按蚊通过叮咬人类、把疟原虫与血液一起摄入体内来传播疟疾,同时它们需要繁殖更多蚊虫。疟原虫在蚊子体内被植入脏器内壁,在此它们生长成囊状结构并且继续繁殖,一旦发育成熟,这些囊状物就会大量释放出成千疟原虫,然后进入蚊子的唾腺。当蚊子再次叮咬人类,疟原虫就会随着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

  成年雌按蚊最多能存活八周,但是大多数在二到三周内就死亡了,所以疟原虫必须在雌按蚊最后一次叮咬人类之前就发育成熟。对于蚊子体内疟原虫的生长来说,温度总是起到关键作用。科学家们很早就发现温度影响到疟原虫在蚊子体内的发育速度,但是温度的具体影响比此前我们知道的要复杂得多。

  214日,托马斯在芝加哥召开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说:即使热带地区的日均温在77华氏度左右,但一天内的气温也会在晚间65华氏度到日间86华氏度之间变化。我们的研究表明这样的温度波动十分重要,因为它会改变疟原虫在蚊子体内的孵化周期,而这在疟疾传播过程中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孵化周期的微小变化都会导致疾病传播的巨大变化。

  环境温度越低,疟原虫就会发育得越慢,而环境温度越高,疟原虫也会发育得越快。如果疟原虫的孵化周期超过蚊子的生命周期,那么疟原虫就再也不会感染到人类。在一些地区,特别是高海拔地带,就不存在疟疾或者仅仅是季节性疾病,因为低温情况下,在疟原虫发育成熟之前蚊子就死掉了。虽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例如蚊子叮人的频率、繁殖能力也很重要,但是疟原虫的发育是造成感染的关键。

  日平均气温77华氏度既可以说是24小时内的温度都是77度,也可以说一天内最低温度59华氏度,而最高温度是86华氏度,然而一天内的平均温度还是77华氏度。托马斯说:伴随周围环境状况,每天的温度波动会加大或者降低发生疟疾的风险。根据低温或者高温持续的时间长短,疟原虫的成熟时间也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影响也是复杂的,因为围绕较低平均温度发生的波动与围绕较高平均温度发生的波动具有相反的效应。

  但是一天之内的气温波动并不是唯一对疟原虫发育产生影响的因素。据托马斯研究,在疟原虫开始发育的最初十二个小时里,温度的波动是致命的。大多数蚊子是在傍晚或者半夜才叮人吸血,如果是在刚刚傍晚发生的叮咬,那么此后最多十二小时里气温都将一直保持较低水平。而还有些蚊子会在差不多早晨才叮人,如果这些早上叮人的蚊子在十二小时之内碰到日间气温急剧上升至8890华氏度,那么疟原虫的发育就会终止。

  所以托马斯说:如果气候变化增加了一天之内温度迅速攀升到最高温度的频率,那么整个蚊群可能就不能维持疟原虫的繁育。

  在发达国家,疟疾曾经在美国的一些地方还有欧洲存在过,而根除疟疾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卫生保健、蚊虫控制以及居住环境治理等基础建设方面。未来的气温和降雨变化也不太可能使得疟疾在美国或者欧洲复发,然而在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还不具备这些疟疾防治措施,气候变化就很有可能导致疟疾的传播动力发生变化,不管是疟疾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这都不仅仅依赖于一般环境的改变,而且依赖于日常气温波动幅度的变化。

  控制疟疾依赖于这个蚊子这种小小的冷血动物的生存环境,充分掌握蚊子幼虫和成虫生存的温度机制对于了解疾病风险十分重要。对此托马斯表示:不幸的是,那些我们需要去收集更为敏感的温度数据的地方有时候也是我们获取数据最困难的地方,但这是我们不能绕过的基本生物学研究。

——转载自《中国环保网》








 


打印】【关闭】【TOP
<<上一条   下一条>> 
copyright © 华宝环保治理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采用1024*768分辨率,ie5.5以上浏览器以最佳效果浏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