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力也称内聚力,是团队对其成员的内在聚合力量。这种聚合力量是维持团队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增强其群体功能,实现其共同目标的动力源泉。所谓众志成城,关键点是在“志”上。只有每个成员都从内心深处把自己当作雄伟城墙中的一块砖,团队和企业把每一个成员当作不可缺少的一份子,砖与砖之间才能紧密结合,也才能构成雄伟的城墙。 从某种程度上讲,砖与砖的结合力就是企业的凝聚力。我们都知道没有凝聚力,一堆再完美的砖石也仅仅是散乱无序的砖石;有了凝聚力它就可以成为万里长城、成为雄伟的高楼大厦、成为美丽的亭台楼阁。有了凝聚力,一个企业就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创业走向成功。凝聚力的强弱升降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没有凝聚力的企业很难生存,也很难发展。有了一定规模并取得过成功的企业,如果一旦失去凝聚力,企业就会随之衰败。纵观诸多企业的兴衰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得凝聚力者得天下,失凝聚力者失江山。因为企业的一切都是靠人干出来的,我们仔细看一看“企”字,它的真正含义是,引进人才并让他安心地留下,就能成“企业”,人才一走,那企业就只有“止业”了。那么,企业要怎么样才能留住需要的人才,在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呢? 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那么,如何“得民心”?孟子认为“行仁政,得民心”。对于现代企业来讲,什么是“仁政”呢?企业最大的仁政就是给员工一个美好的未来。国内外众多优秀企业,无一不是把凝聚力的培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像微软、摩托罗拉、IBM、宝洁、通用电气、惠普、可口可乐之所以能像磁石般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是因为这些公司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清晰的发展目标、规范的内部管理、良好的运营机制、舒适的工作环境。这几点可以说是优秀企业的基本要素。我们都知道企业有了清晰的目标,员工才能有奋斗的愿望,才愿意和企业一起成长。试想如果一个企业的发展目标都不清晰,员工必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这样的企业薪水再高也只能留住庸才,但留不住人才;企业管理规范,员工才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如果一个企业管理混乱、政出多门、朝令夕改,或者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员工无所适从,忍耐不住就只有靠脚投票——远走高飞;企业有良好的机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能力、创造能力和工作绩效能得到充分的认可,员工的个人价值得以实现,满意度自然很高。反过来,如果企业没有好的机制,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要靠溜须拍马才能得到利益,得到提升,这样的企业必然会失去人心;舒适的环境是员工最向往的乐土,人除了生存、发展的需求,对工作快乐的需求也是非常强烈的。舒适的环境不仅能留住人,而且能留住心。反过来,恶劣的环境,不仅伤害人,而且伤人心。一个企业要有好的工作环境需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共同努力,精心营造。但是要破坏它则非常容易,错发一个文、错用一个人、错办一件事都可能影响员工的情绪,甚至伤害员工的感情。去过乡下的人都知道,一个村子只要有人家养了恶犬,必然是邻里不安、鸡鸭不宁,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和约束,一旦出现超越组织的人和事,那对环境的污染和员工快乐指数的影响是致命的。凝聚力是企业从宏观到微观的全方位经营管理成果在员工内心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直接反应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现状。 实际工作中企业的凝聚力可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员工满意度,二是员工流失率。这两个指标有着内在联系。一般情况下,员工满意度高,流失率就低;满意度低,流失率就高。不过我们还应当看到,员工的流失分为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员工因满意度低而辞去工作,是显性流失;但是当员工心里不满,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采取消极怠工的方式继续留下来混日子,这即是隐性流失。有的企业员工流失率极低,但并不一定说明企业的凝聚力强。这些企业由于管理松懈,没有绩效要求,也很吸引南郭先生们。因此,我们在考察满意度和流失率时,要把握两个要点:核心员工的满意度和关键员工的恶性流失率。只有核心员工的满意度高、恶性流失率低,那么企业的凝聚力才是正向的。如果反过来,那我们就一定要反思和警惕了。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经营人就是经营人气,经营人气就是经营员工的感受,员工的感受交互作用就生成一种特殊的能量——凝聚力。感受的好坏决定凝聚力的强弱,凝聚力的强弱决定企业的发展和衰败。 凝聚力是企业的生命力,要提高和增强这种内在聚合力,没有捷径,也没有灵丹妙药,更没有锦囊妙计,只有扎扎实实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在目标、管理、机制、环境这几个方面下苦功,努力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只有真心才能换来真情,只要把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做好了,满意度自然会提高;满意度提高了,凝聚力必然增强;凝聚力增强了,企业当然能快速、健康地发展。
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 ——(宋)杨时
——转载自《禅悟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