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因为家里多了个花瓶而“被迫”买花吗?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建议你不要太自信。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一、鸟笼效应:依赖惯性,怠慢智慧
一时兴起,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和好朋友物理学家卡尔森打了个赌,詹姆斯说:“卡尔森,你信不信,我有办法最近让你养只鸟?”卡尔森压根没有养鸟计划,不以为然,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
但是,不久以后,“真香”应验,卡尔森养了一只鸟,詹姆斯赌赢了。事实上,当时斩钉截铁的卡尔森,是被“一只鸟笼”打败的。
事情是这样。打赌之后没几天就到了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了一只非常精致的鸟笼做礼物。看到礼物的卡尔森当时就笑了,说:“老朋友啊,我就只当这只鸟笼是一件艺术品哈,你就别费劲了。”说完就把鸟笼放在书桌旁。
谁知道,从那以后,但凡来家里的客人竟然无一例外地问“鸟什么时候死的”,卡尔森不得不一次次解释说自己从来没有养过鸟,在这样的解释之后,卡尔森收到的是客人们疑惑的眼神。一次两次三次四次……无奈之下,卡尔森只好买了只鸟。
经济学家解释,这是因为“买鸟”比“解释为什么有一只空鸟笼”成本更低,心理学家认为,即使没有人来问,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释,“鸟笼效应”也会造成一种心理压力,使其主动去买来一只鸟与笼子相配套,而身为心理学家的詹姆斯,就是深知并且利用了这种心理因素。
很多人难以摆脱鸟笼效应,其实是惯性思维在作祟。
你有这样的体验吗?当进入一家新公司、一个新环境,我们常常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每一项工作都认真、仔细地完成,回头还要写下总结、做归纳、复盘得失。
但是,一旦起初严谨的分析、判断有了一定的成效,或者一件事情做上三五次之后,越来越上手、越来越容易,,我们往往开始了“惯性之旅”。
惯性某些方面意味着效率,可以复制的岗位效率就代表可以复制的成果,可是作为知识性的劳动者,可以复制的部分毕竟占少数,需要创造力、想象力的内容才更能决定一份工作完成的水准。
惯性思维在工作中,有时候是“熟能生巧”的效率,但有时候确是“想当然”的懒惰和麻木。依赖惯性思维,就是对智慧的怠慢。
2.工作中如何跳出惯性思维?
在《反惯性思维》一书中,作者提出了六大改变看待和体验这个世界的途径,包括反常识、反依赖、反惰性、反定式、反从众、反主观。作者建议我们要跳出惯性思维的陷阱,要发展全面思维,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用灵活思考的方式、求知的多元化思维去应对世界的多变和差异,用创新的思考去突破惯性。”
1)福特:造汽车,别人成本决定价格,我用价格决定成本
在福特的T 型车到来之前,汽车还是极少数贵族才能拥有的东西,因为在那之前,汽车的价格在4700美元,不是一般家庭能支付得了的。
福特T型车(图片来自锐景创意)
亨利·福特想让汽车走进千家万户,想让美国人民大量消费汽车,就必须得解决售价高昂这个问题,后来老福特真的把售价降到了360美元。
很多人以为老福特是因为找到了流水线装配的标准生产流程,才通过降低成本来降低了价格,后来推出了价格低到360美元的 T 型车。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典型的成本决定价格的方式,也是传统的定价方式。
但老福特不是这样,他觉得,如果成本居高不下,售价却低廉,那就是亏本赚吆喝,为什么要用成本去决定价格呢,为什么不能先顶下价格,再做相应的成本控制呢?于是他先定下价格,再去寻找大规模降低成本的办法,也就是从结果出发找方法,让价格决定成本。
后来T型车的成功,也证明了老福特的成功,而且这一转变也让汽车开始普及,当时福特 T 型车的产量超过了全世界汽车总产量的一半。
2)管理学之父泰罗:论比赛,别人执着于训练自己,我执着于改变规则
管理学之父泰罗也是一个跳出惯性思维的代表,据说他非常热爱体育,但是却因为讨厌所谓的公平竞赛,于是想方设法去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条件,最终赢得体育比赛。
管理学之父:泰罗(图片来自网络)
怎么回事呢?原来身体条件并不出色的泰罗非常喜欢打网球,于是他就给自己设计了汤匙形状的网球拍,为此,他曾经获得过全美网球赛的双打冠军。
到了打高尔夫球,他就给自己设计了一种Y型高尔夫球杆,球杆本身就帮助泰罗改善了效率,在自己的能力没那么好的情况下,靠一个杠杆发挥出更大的效能,从而打败了一个比自己更强大的对手,为此他还拿下过1900年奥运会高尔夫球赛的第四名。
事实上,当时的比赛规则还不像现在这样成熟,泰罗则敢为人先,常常要求改变规则,比赛规则常常因为他的发明创造而被迫改变。有人评价泰罗的思维方式是,我们中国人说的“以巧破千斤”。
再说泰罗为什么会成为管理学之父呢?因为在1900那个年代里,工业革命下,工厂逐渐走入日常生活,那么整个时代就面临一个问题——怎么管理工人。
泰罗想到的第办法就是“秒表”,他把时间的概念引入到工作流程中,用秒表来计算工人做件的数量,这样以来,谁的效率低高、谁的速度快,秒表一超、一目了然。
当大多数人执着于训练自己的时候,泰罗已经敢于跳出鸟笼,来改变规则。
3)罗辑思维脱不花:拉广告,别人攀关系,我找高管上课
罗辑思维CEO脱不花,二十年前在一家广告公司打工,那个时候的她没有大学学历,老板给的任务就是拉广告。初出茅庐的脱不花没什么资源,想靠当时行业信奉的“熟人法则”来做业务,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任务已经在这了,怎么完成呢?
先找身边可以抓到的资源,比如朋友、同事、同学,然他们介绍潜在客户,请人家吃饭、聊天,想方设法混成熟人,然后看看能不能拉回一个广告?这也许是个办法,而且很多人也是这么做的,也许熬着熬着就熬出了第一单。
但是常常被人夸聪明的脱不花却发现了其他的方法。把一件看似无关的事情做为媒介,完成了之前定下的“拉广告”的目标。
怎么回事呢?有一天,脱不花无意间在一家酒店的会议室门口,听到有老师在讲《战略管理》这门课,现在这样的课程的资源,对大多数职场人来说没什么大不了,但是放在20年前,大部分人是没有听过的。脱不花听了几句觉得老师讲的很好,就溜进去坐在最后一排听。
听着听着,脱不花突然有个想法“这课我爱听,会不会其他人也想听,如果把那些广告客户、高管、老板们集合在一块听课,他们会不会也有兴趣呢?”抱着这个想法,一下课,脱不花就去和老师谈,问哪里还能听到这些课,老师说这课是外企内训,一般不对外公开讲课。
物以稀为贵,社会上听不到的课程,正好是吸引广告客户极大的卖点啊,于是脱不花就和那位老师商量,来广告公司做内训。
回到公司,脱不花先和老板汇报了这个“听课、熟识、卖广告”的思路,就开始把之前收集到的名片拿来,一个个打电话过去。
一般人听到拉广告的电话肯定不爱理会,但是对于企业高管来说,《战略管理》这样的外企内训课,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于是,脱不花就顺利邀请到了很多企业高管来公司听课。
等到这些高管来了,一方面课程确实好,他们受益了,感觉没白来,就还愿意再来,他们挺感谢脱不花,另一方面,从邀约到接待,整个过程里的全称配合和服务,脱不花通过这个活动,积累了她“拉广告”的人脉资源。作为广告公司,通过课程和脱不花这样的员工,接触到了更多潜在客户,可以说一举多得。
通过这样的方式,脱不花拉到了广告,完成任务,还积累了社会资源。如果按照惯性思维,找人介绍熟人,再耗上耐心去攀交情,效果会比这样更好吗?费劲吧,毕竟一开始就是冲着交易为目的的,很难结实到真正有效的人脉资源。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如果依然在惯性思维的固有模式里转圈,跳不出思维的牢笼,很难解决更大更难的问题。
这个故事里,不难看出脱不花确实是个能跳出来看问题的聪明人,但是她自己却说,比起聪明人,更愿意是个明白人。
图片来自得到APP
明白人,很少在惯性思维里转圈。除了跳出既定的思维定式,明白人更是一群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以前是偶像剧演员,大家都有以为他会在偶像、搞笑、流量小生的路子上走下去的时候,他一转身给大家一个惊喜。
4)王传君:当演员,别人舍不下偶像流量,我说放就放
年底大家都在盘点,其中《我不是药神》被多次提及,其实最让我难忘的是王传君在里面饰演的吕受益。戴着口罩、眼窝深陷、眼圈深重、身形瘦削,从外形就有一种晚期病人的样子。但印象中的王传君似乎不是这样。
在《爱情公寓》里,他是阳光、帅气的日本友人关谷神奇,即便是配角,还是和这部“中国版的《老友记》”一起被大众熟知,但成名也有成名的烦恼。
王传君坦言“不喜欢”关谷这个角色,对他来说,这个角色并不能实现他深层次的演员梦,很多人会先入为主,认为王传君是没有演技的偶像。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04级表演系本科的王传君,对“演员”这个职业是有敬畏的,他希望塑造出深入人心的角色。
在《我不是药神》里,为了演好吕受益,王传君先是用每天跳绳4000次的方式快速瘦身,在开拍之前和病人同吃同住来感受角色。等到电影开拍,跳绳的数字变成8000,关键的几场戏,都是在两天两夜没睡觉之后拍的。
电影出来之后,口碑爆棚,王传君的演技受到观众和行业的一致好评,第14届长春电影节上,王传君还获得了“最佳青年男配角奖”。这样的结果对观众和演员来说,是双赢。但实际上,这样的选择,未必是每个人都会做的。
和《我不是药神》几乎同档期的《爱情公寓》大电影,走情怀路线,以“原班人马,十年重聚”为宣传亮点,当然会受到一大批粉丝的力挺,无论作品如何,流量、关注度绝不会少。
选择一个稳妥的、观众熟悉的形象,来赚一波眼球,还是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但不知道会不会被认可角色,换句话说,在观众习惯的成功角色里上升,还是在全新的未知里狂奔,王传君选了后者。
这是王传君的蜕变。如果关谷带给王传君名气的同时也带给他一种对演技的“认可困局”,那吕受益无疑是王传君的“破局之作”,身为演员的王传君破了自己的局,找到了新的表演方式、得到了认可,开拓了新的角色范围。
图片来自王传君新浪微博
最后,很多时候,说如何不落俗套、跳出惯性思维,听起来又空又大,但放在工作上,不过是换个思路、转个角度的事情。上面这几个人,都把很空的东西变得很实在,他们的故事或许也能帮你理解,到底应该如何跳出惯性思维。
别人在鸟笼里盲目前行的时候,愿你在鸟笼外欢脱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