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逆向工程,一向被诟病,被作为中国制造缺乏自主开发能力的一个几乎贬义的用语。其实这是对复杂制造背后充满了各种创新的漠视,它忽视了“灰度创新”的能力。相对于令人尖叫的“黑科技”而言,这是一种“灰科技”。可惜这种价值,都被源头创新的光芒所掩盖了。
苹果制造,是否真的可以离开中国?其实这也要看富士康的脸色。富士康打造了全球最大的快速反应工厂,这种动辄以上亿件的大批量生产,已经进入“超大规模”,可以看成是极端制造的范畴。它对供应链的整合,是普通大批量生产厂商所无法企及和想象的。富士康的精密制造,在专业领域,达到了独步武林的高度。最值得称道的是“富士康一把刀”。手机背壳的加工,必须使用专用的小刀具。富士康每年刀具消耗大约为200万件。这样一个巨大量级,而且是专用刀具,即使是顶级的刀具厂商也往往无法胜任。日本最负盛名的住友重工,也望尘莫及。富士康曾经想把部分刀具外包给住友重工,后者没敢接。因为它的月产量只能达到2万把。谁会怀疑日本精密加工的能力?但是“超大规模的制造”,却必须靠“灰度创新”来实现。苹果的研发创新能力自然是首屈一指,但如果没有富士康的精密制造,苹果的产能问题,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缺憾。
谁也离不开谁。
这就是“研发”与“制造”中间部位的灰度创新。这是中国制造独特的工程魅力。那些一味看轻“制造环节”的角度,缺乏了对这种灰度创新的尊重。
规模、速度和成本,是制约制造的关键因素。而中国制造在许多场合,同时克服了这三种困难。
中国的光伏和风能产业,在欧美都备受反倾销、反补贴的攻击。新能源产业被认为是政府补贴的最典型产业。然而,实际上有两个事实值得关注:第一个是美政府对太阳能光伏产业也有着大量的支持,包括能源部的阳光照耀计划,给太阳能PV制造商130亿美元的贷款担保等诸多政策。但是,美国光伏产业仍然没有发展起来。2002年成立的光伏纳米材料InnovaLight公司,尽管受益于美国能源部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ERL的大力支持,但是它还是无法规模化生产,外部投资者同样疑虑重重。几乎快破产之际,是河北晶澳太阳能公司接受了它的授权技术。晶澳的投资风险不可谓不小,但正是中国制造商的放手一搏,和大规模工艺转化的制造能力,将二者的优势成功地结合在一起。InnovaLight的硅墨水技术,成功地转化成太阳能电池。可以说,晶澳制造,救了美国创新公司一命,也挽救了美国能源部前期大量的投资。2011年InnovaLight被杜邦收购,成为杜邦的新亮点。
研发上的源头创新,并没有自动解决制造的难题。中国工程师发挥了巨大的创新能力,为“研发-制造”的连接和结合,奉献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灰度创新”。而且,既然是结合部,它也是一个双向交流学习的过程。研发设计创新,也从这种制造创新,获得了迭代和规模化的经验。
而微笑曲线,显然抹杀了“灰度创新”的贡献。